一场因员工上班期间晕倒引发的医疗补偿纠纷,在多方合力下从“剑拔弩张”走向“握手言和”。北川某科技有限公司与员工魏某某的纠纷调解过程,彰显了多元联动调解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。
纠纷起:工作晕倒引补偿争议
某某是北川某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,在上班期间突然晕倒,由此产生了医疗费用及相关补偿诉求。病愈后,她向公司提出6.8万元的补偿金要求,然而双方多次协商均因金额差距较大未能达成一致。一次次沟通无果,让原本的劳资关系蒙上阴影,也让魏某某的维权之路陷入僵局。
调解聚:多方联动搭起沟通桥
6月4日,魏某某向北川县综治中心提交了诉求调解申请。接到申请后,县综治中心迅速行动,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,第一时间联合法院、人社等相关单位组成调解小组。这些部门既有法律专业优势,又熟悉劳动保障政策,为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调解小组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,而是先分别与魏某某和公司沟通。对魏某某,耐心倾听她的诉求和担忧,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工伤、医疗补偿的条款;对企业,宣讲劳动保障政策,分析纠纷久拖不决对企业声誉和劳资关系的影响。在三次面对面调解中,调解人员始终坚持“法理为基、情理为桥”的原则,既指出企业在员工权益保障中的责任,也引导魏某某结合实际情况理性看待补偿金额。
破局合:司法确认筑牢保障墙
经过三次坦诚沟通与反复协调,双方的诉求差距逐渐缩小。6月26日,在调解小组的见证下,公司与魏某某终于达成一致:公司向魏某某支付3万元医疗补偿金。为确保协议能够顺利履行,调解小组积极引导双方进行司法确认,通过法律程序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,让纸上的约定真正成为双方权益的“护身符”。
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,关键在于县综治中心搭建的多元联动平台,将专业力量汇聚到矛盾化解一线。法院的法律解读、人社部门的政策支撑、综治中心的居中协调,形成了“1+1+1>3”的合力。同时,调解过程中既坚守法律底线,又注入人文关怀,让双方在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同时,也体会到社会治理的温度。